A+ A-
更新时间:2025-06-11 08:17:29
A+ A-
看着还在为大唐励精图治的李隆基,李昭昭面露复杂,如果李隆基晚年不糊涂,千古一帝必有他一席之位。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开元盛世,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,国家繁荣昌盛。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,任用贤相,重视边疆管辖,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。然而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,充任宦官和奸臣,宠幸杨贵妃,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,导致唐朝由盛转衰。李隆基既是明君也是昏君,更有网友戏称,他是千古半帝。天幕另一边的李隆基看出李昭昭的为难,再结合自己的谥号,他已经猜到了,扯了扯嘴角。“昭昭姑娘,但说无妨。”李昭昭点点头,缓缓说道:【在我国历史上,史料记载的盛世只有一个——开元盛世。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下,大唐经济迅速发展,使得天下大治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,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,史称"开元盛世"。但在前期拨乱反正、励精图治的李隆基打造了,属于他和唐朝的极盛之世后,渐渐的怠慢朝政,沉迷酒色宠信奸臣。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将领,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,最终引发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,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。大唐由鼎盛时期六千万人口,锐减到两千万。李隆基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,也是帝国崩塌的始作俑者!】李昭昭没忍住,透题了。有多少人会因为她的话死亡,李昭昭没办法去深思,她只知道大唐的百姓因为安史之乱受到的伤害死少数人换取千万人,这是值得的。开元年间的李隆基听到后期的自己的所作所为,他是昏庸了不成?自己都无法共情自己,一想到他打造的盛世被毁,李隆基暴跳如雷,他想杀人。李昭昭希望,她的提醒能使某些时空的大唐百姓不用再经历安史之乱。00号已经通知她,今天的提成全部扣除,李昭昭哭丧着脸,她的钱!今天的提成有一万多块,啊!李昭昭的心脏痛到无法呼吸,只能默默流泪。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叛乱,仅仅八年时间,就让大唐丧失了三千六百万人口,占据当时全国百分之七十的人口。曾经最繁华的世界一大都市长安,从此人烟断绝。盛极一时的唐朝直接走向衰落。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反叛唐朝的一场叛乱。在泰山分封禅大典后,李隆基的虚荣心因此达到了顶点,此后他开始荒废朝政,遇到杨贵妃之后,更是纵情享乐。将朝政交由宰相处理,先后有李林甫、杨国忠把持朝政,任人唯亲,排挤忠良,加速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激化。唐朝初年,由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,唐玄宗只能以募兵制来代替。府兵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政策,将士们平时务农,战时出征;募兵制则是国家招募职业士兵。开元以来,由于经济的发展,加速了土地兼并。官僚地主们强取豪夺,使得土地越多集中在地主们手上,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百姓迁徙流亡。导致朝廷招募兵源严重不足,庞大的流民队伍也成为社会极其不稳定因素。于是唐朝开始尝试募兵制,募兵制吸引了大量流民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。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,至天宝年间共设“十大节度使”,节度使环卫着大唐。直到唐玄宗把募兵的权力下放到节度使手中,使得节度使征召的兵员成了他们的“私兵”。这些节度使手中既有土地又有人民、兵权和财赋,俨然等同于一个个“诸侯国”。唐玄宗时期,十大节度使手中的边兵的数量,已经占据全国总兵数量八九成。李林甫把持朝政时期,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,向唐玄宗提议胡人忠勇,因此身为胡人的安禄山得以出场。安禄山为人聪明狡猾,钱财贿赂朝廷官员,让其在唐玄宗面前为自己美言。慢慢地,唐玄宗就注意到了安禄山,从此安禄山的官位一路晋升。公元742年,安禄山任职平庐节度使,受唐玄宗信任,安禄山为了讨取唐玄宗的喜欢,认杨贵妃为义母,以拉近唐玄宗的关系。在安禄山日渐努力下,他兼任平庐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。李林甫病逝后,杨国忠担任右相,此后安禄山开始萌生反叛之心。杨国忠多次对唐玄宗说,安禄山一定会叛乱,唐玄宗派人前去探察结果反被收买。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,因杨贵妃而受宠得到唐玄宗重用,此人并无才能。在杨国忠权倾朝野,执政期间一系列操作加速了安禄山的叛乱。公元755年十二月,安禄山联合外族反叛大唐,安史之乱拉开帷幕。此时的大唐已经很久没有经历战争,县令弃城逃离,更有打开城门放弃抵抗,少数抵抗的也被叛军擒杀。短短三天安禄山就控制了河北地区,直逼洛阳。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回长安,唐玄宗还在认为是有人诬陷安禄山,直到一封封战报传回,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真的叛变。唐玄宗命封常清防守洛阳,任命李琬为元帅,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。由于军情紧急,朝廷的精锐边兵都来不及回京勤王。封常清高仙芝只能临时在洛阳、长安招募民兵,这些士兵毫无战斗经验。短短三十天洛阳沦陷,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,安禄山在洛阳称帝。唐玄宗听信谗言,不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,斩杀封常清高仙芝二人。启用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,率兵二十万,镇守潼关。唐玄宗再次听信谗言,强遣哥舒翰出城迎敌,最终潼关二十万大军仅剩八千人逃回,潼关失守。潼关是长安最后一道屏障,安禄山一路率军直通长安。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